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,近期感到了认同感和价值感的降低,于是上周我找了非常敬重的一位领导去求教,针对当前阶段我遇到的种种压力和挑战,领导在指点和开导之余,还特地推荐给我一本书《正见》,这本书的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,出生于不丹,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系喇嘛,现代利美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,除此之外,他还是一名佛教题材的电影导演。

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眼中,佛教是一门哲学,他在书中说明了佛教四法印见地及其核心教义:

  • 诸行无常:所有和合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,无一例外。这种变化不可避免,也无法控制。理解无常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恒常的执着,进而减少痛苦。
  • 诸漏皆苦:所有情绪本质上都是痛苦的,因其根源在于执着于自我。情绪带来的痛苦无法通过外部手段消除,必须通过内在的觉知和修行来超越。
  • 诸法无我:一切事物皆无自性,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,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。执着于“我”的存在,导致了无明和痛苦。
  • 涅槃寂静:涅槃超越一切概念,是觉悟的终极状态,超越了生死轮回和一切二元对立。

接纳无常

无常不仅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理论,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实。从人际关系的变化到生命的无常,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体现了无常的真理。《金刚经》偈子云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本身,我们的很多执念和痛苦其实源自于对恒常的所求。

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,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。无常就是辩证法,事物的相互依赖和运动导致了无常,也因此产生各种变化,现如今引以为傲的优点可能会产生弊端,而缺陷和曾经的困境有时候却可能转化成为新的优势。

理解无常,才能够反求诸己,在自己可以影响和控制的范围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。接纳无常,不是消极而是积极,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,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,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。接纳无常,才能够更加理解努力的意义,也才能面对困境时不再绝望。

放下我执

自我,如同魔罗一般,威力强大且贪得无厌,自我中心且虚伪欺诈,贪求众人目光,机敏伶俐而且爱慕虚荣。情绪本质上源自于对自我的执着,无论是愤怒、恐惧还是喜悦,所有情绪都与自我中心有关。这种对自我的执着是无明,无明带来痛苦。克服情绪的关键在于觉知,当情绪产生时保持觉察,可以限制其对我们的影响。

对于悉达多而言,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,即是痛苦。佛陀说人有八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。当你具备觉知能力的时候,痛苦本身就会成为一把钥匙,一把自我开启和自我救赎的钥匙。凡是磨你的,必定能渡你,王阳明也曾说过:“人间道场,淤泥生莲,世间磨难,皆是砥砺切磋我也。” 生活是道场,苦难是修行。

证悟空性

空性并不否认现象世界的存在,而是指出现象的本质是幻象。空性并不意味着“空无”或“虚无”,而是指一切事物没有独立、恒常的自性。换句话说,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本质,它们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,因而是无常的、相互依存的。这种无自性就是“空性”。

“我”也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,而是由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和合而成的暂时组合。自我的存在是相对的、暂时的,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。执着于自我实在性的观念,会带来一系列的情绪,如贪、嗔、痴等,从而导致痛苦。通过理解自我无自性,即空性,可以破除我执,从而解脱痛苦。

理解空性可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,明白一切现象皆无常、无自性,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物质、名利、感情等的过度执着,可以超越对他人看法的过度执着,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。了解空性并不意味着远离社会,相反,空性观让我们认识到一切行为的因果关系,从而更加清醒的看待自身所付出的努力,更有责任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他人。


所谓知行应当合一,修行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,更在于如何将这些见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。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行,我们可以逐渐摆脱无明,以诸多的苦难来磨砺自己的心性,走向觉悟之路。接纳无常,放下我执,证悟空性。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,坦然面对各种结果,不去过度追逐他人的接纳,也不去过度逃避他人的排斥,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。